传统人工翻译的直译与意译发展中要有哪些注意

发布日期:
2021-12-13

浏览次数:

语言层面的翻译策略或方法,异化与归化是伴随翻译研究的“文化转向”而出现的一对新名词,主要用于描述文化层面的翻译策略或方法。在进一步深入、具体地探讨异化与归化问题之前,有必要先对翻译研究的“文化转向”形成正确的认识。“文化转向”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有着深刻的论述,对人工翻译‍启发很大。

人工翻译5.png

1、“文化转向”要走向文本外

语言与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,一方面,语言、文本自身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。将文化纳入语言研究构成语言研究的文化视角,即语言文化观。语言不同于文化,决不能简单地把语言混同于文化,更不能轻易地用文化来取代语言。一换言之,既要重视语言的文化视角对语言和语言研究的积极意义,也不能无限制地放大这一视角,否则会将语言本体淹没在广袤的文化研究中。文化的视角丰富翻译研究的内涵,使翻译研究从文本内走向文本外,却不应该取消翻译的本身,从而确保翻译学学科的综合性及其不可动摇的独立性。翻译的本义是一种特殊的言语活动,翻译学自然应该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。

2、应坚守或回归翻译本体

对于人工翻译‍研究的“文化转向",一方面,应肯定其积极方面的意义,并从这一视角深入研究在国翻译实践中的体现。另一方面也必须认识到这并不是翻译研究的全部方向,它只是多元视角中的一个视角,同时应警惕用文化研究取代语言研究,即文化研究对翻译本体研究的剥夺,把翻译本体研究消解在文化研究中。不能盲目跟风,尤其不能盲目追随国外的翻译文化学派的思潮,不能因为今天广谈“文化转向”,就用文化研究来取代翻译研究,而应该坚守或回归翻译的本体。

对于翻译研究的“文化转向”,一方面应该紧贴翻译本身和实际,避免以文化研究来替代翻译研究,另一方面应该重视跨文化交际视角对翻译研究的开拓和深化作用。宏观文化视角,即人工翻译‍活动不是发生在“真空”中,而是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,包括原文创作时的文化背景、翻译进行时的文化背景、译者自身的文化背景、译作接受时的文化背景以及读者的文化背景。